各地典型风采
架起“联薪桥”共建“安薪路”——大连瓦房店市建设“联薪桥”裁审衔接工作机制
信息来源:厅仲裁信访处 【打印文章】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劳动保障维权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大连市创新建设劳动纠纷“两全两服务一站调处”工作机制,以劳动纠纷全周期管理和劳企双方全流程服务为主线,狠抓劳动纠纷前端预防和多元化解,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瓦房店市作为机制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人社、法院、总工会合力推进“调裁审”深度衔接,探索打造劳动纠纷化解新模式、多元联动新格局。

  一、打造“联薪桥”调解中心

  瓦房店市人社、法院、总工会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建“联薪桥”调解中心,选派骨干调解员、仲裁员、律师及法官进驻,实体化运行“调裁审”衔接。

  一是探索实施“三阶全调”工作法。坚持调解优先,在协商阶段、仲裁阶段、诉讼阶段实施全过程调解。协商阶段,人社、工会联合引导劳资双方自主协商;仲裁阶段,人社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多元调解;诉讼阶段,人社、法院开展“总对总”委托调解。中心成立以来,已调解成功118件,成功率84.9%,帮助劳动者兑现欠薪224万元,调解协议自动履行率80%

  二是建立仲裁诉讼“一站式”服务。人民法院将劳动争议诉讼窗口前置设到“联薪桥”调解中心,当事人可一站提交起诉材料,实现仲裁诉讼无缝衔接。协助多名劳动者一站起诉至法院,帮助50余名不符合仲裁受理条件的劳动者书写法院起诉状,缓解了法院立案压力,纾解了劳动者苦恼,强化了裁审衔接,实现一站“三赢”。

  三是贴心打造“流动”仲裁庭。依托“联薪桥”调解中心优势资源,打造流动仲裁庭,将调解仲裁服务延伸到乡镇、社区,将维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就近就地解决劳动争议,实现从群众“进”来到服务去,从坐等办案流动庭审的有力转换。流动仲裁庭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连心桥,促进化解劳企双方之间的心疙瘩

  四是暖心服务促进再就业。瓦房店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与当地人力资源市场合作,将人社保障服务延伸到劳动纠纷化解过程,专门建立求职二维码,优先推荐工作岗位,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服务,实现化解一起争议、稳定一个岗位、温暖一个家庭。目前,已累计促成100余人再就业。

  二、打造全流程裁审衔接

  人社、法院联合打造系列裁审衔接措施,推动2025年裁审不一致率由一季度的74.42%下降至二季度的30.3%,上半年裁审不一致率较去年同期下降35.48%,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联动开展要素式调裁审。推动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庭审优质化、要素化,联合制定《瓦房店地区劳动争议裁审要素表》,涵盖确认劳动关系、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经济补偿等8项较为集中的劳动纠纷,调解、仲裁、诉讼同步使用,有利引导当事人明确双方争议事实,精准聚焦争议焦点,提高调解成功率、裁审一致率。企业和劳动者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要素表示范文本样本,并由专业律师指导填写。目前,已有20余件仲裁和诉讼案件成功应用,效果良好。

  二是合力搭建裁审信息系统平台。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在人才就业服务打包办系统上开发劳动争议案件模块,实时录入劳动争议案件仲裁、一审、二审信息,上传卷宗材料,实现案件信息和材料同步共享,裁审结果实时比对,有效助力提升裁审一致率。该系统平台目前正在测试,计划10月初上线运行。

  三是建立仲裁卷宗随案流转机制。建立仲裁卷宗、诉讼文书随案流转机制。涉法院诉讼的仲裁案件,仲裁案卷全部随案移送一审、二审法院,待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后,裁判文书和仲裁卷宗一同流转回仲裁院。随案流转机制有力提升了裁审衔接效率,降低了劳动者维权成本。目前,已累计流转卷宗260余卷。

  三、打造常态化联动平台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人社、法院每季度召开裁审衔接联席会议,通报裁审数据、分析争议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业务沟通。2025年以来,召开联席会议5次,统一12类裁审争议,研究复杂争议案件16件。

  二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人社、法院、总工会发挥职能优势,加强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建立劳动纠纷风险预警台账,重点监测欠薪、集体争议等高风险案件,会商研判群体性风险5批次,有力防范群体性、极端性事件发生。

  三是开展联合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法官、仲裁员、调解员、援助律师联合培训,通过案例研讨、庭审旁听等方式提升业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支业务联动、标准一致、合力攻坚的过硬队伍。2025年已开展5次联合培训,覆盖120余人次。

主办单位: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