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费率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社会保险信息 > 社会保险费率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
风雨同舟二十年 悉心呵护三亿人——《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年保障职工权益护航企业发展
编辑:省人社厅吴粤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 2024年07月16日
2003年4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形成,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法治化轨道。《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结束了中国此前没有工伤保险高层次法律法规的历史,为数亿劳动者撑起工伤意外伤害“保障伞”,让他们安心投入每一天的辛勤工作。至今,《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仍是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最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十年恰是风华正茂,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在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时间年轮上,《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实施20周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于2010年12月20日修订,围绕《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领域出台一系列部颁规章和政策。历经20年奋进,工伤保险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制度强制性不断增强,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伤保险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3亿劳动者参保 职业人群制度广覆盖
“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干起活来特别踏实。”今年48岁的顺丰快递员胡俊辉,在浙江金华参加工伤保险。2022年1月,基层快递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在金华市全面推进,让胡俊辉这名在顺丰快递工作了18年的老员工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和政策红利。
先后实施2期农民工“平安计划”、3期“同舟计划”专项行动,推进建筑业、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亿人,比2003年年底增加约2.56亿人,增长约5.6倍;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从2006年的2537万人增至2023年的9100万人,农民工作为遭受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主要人群,参保人数增长约2.6倍。
工伤保险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也是世界上建立国家最多的社会保险险种。《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年来,全国工伤保险工作者接续奋斗,不懈努力,持续扩大制度覆盖面,推进法定覆盖人群应保尽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工伤保障体系。
2012年5月2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保洁大队清洁工周淑苓的工伤申请得到认定。周淑苓在城乡路清扫作业时,因意外造成右手腕关节骨折。被认定工伤后,她享受到医疗、经济补偿、康复等多项工伤待遇保障。
周淑苓是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快速推进的受益者。2013年以来,工伤保险在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中普遍实施,各省级地区均将各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依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工伤保险。
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管理办法,把公务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围,保障发生工伤的公务员依法依规享受工伤保险权利。至此,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将有稳定劳动(人事)关系的职业人群全部纳入制度保障的目标。
除了制度广覆盖,基金省级统筹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另一主攻方向。
2019年7月1日起,广东省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改革,重点推进实现“六统一”,即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统管、统一参保范围、统一费率政策标准、统一待遇支付标准、统一工伤认定鉴定办法以及统一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
广东是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现的典范。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施或印发省级统筹实施方案,全面实现自2024年1月1日起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的任务目标,总体实现政策标准和管理服务“六统一”,工伤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金共济功能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维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经20年奋进,工伤保险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朝着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持续用力。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修订后的《工伤保险条例》统一并调整部分工伤待遇项目标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真正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工伤职工。
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1212亿元,比2003年38亿元增长近31倍;基金累计结余1415亿元,比2003年91亿元增长近14.5倍;2023年工伤保险基金收支规模均突破1200亿元。自2004年至2023年20年间,基金累计支付9944亿元,有力保障了工伤职工及其直系亲属的法定待遇。
预防优先“以人为本” 早介入“先康复后评残”
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工伤保险制度优越性,是工伤保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环卫装备和环卫服务提供商,在编员工近4000人,项目属地化管理的环卫清洁工达2万多名,点多面广风险大。数年前,企业每年发生上等级事故十多起,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短板。痛定思痛之际,恰逢长沙市人社部门推行工伤预防“一会三卡”制度。
“企业以‘一会三卡’制度为核心,安全管理活动实现班组全覆盖。”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安全环保总监熊文明介绍,推行“一会三卡”制度3年来,员工工伤预防及安全管理的技能与意识显著提升,火灾事故及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为零,轻伤事故率基本上控制在2‰以内。
避免工伤,重在预防。《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年来,我国探索形成工伤预防工作新格局,让工伤预防入企入心--
2009年、2013年、2015年,3次推动各地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工作,不断扩大试点城市范围。
2015年,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采用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激励督促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状况。
2017年,出台《工伤预防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工伤预防费支出比例和使用办法,有针对性、主动地为企业开展工伤预防工作。
近年来,全国工伤保险部门聚焦“四个一”,进一步抓好抓实工伤预防:
树牢一个理念,明确预防优先的工作理念,把预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建立一个机制,建立部门间合作共享机制,达到“一加一大于二”效果;
运用一个杠杆,发挥工伤保险费率作用,激励和督促企业抓好工伤预防;
实施一个计划,印发《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国家层面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国工伤预防工作。
…………
刘苏生今年35岁,是苏州翔盛河道疏浚公司的一名工地指挥员。2023年1月17日晚,刘苏生不慎被挖掘机砸伤,经过手术抢救,总算保住了性命。然而,术后长期卧床,刘苏生还面临肌肉萎缩、关节僵化和神经损伤等问题。
去年3月,刘苏生坐着轮椅转入苏州瑞盛康复医院,接受长达13个月的康复治疗和训练。今年6月,刘苏生身体完全康复,重返工作岗位。刘苏生重获新生的经历,是我国工伤康复服务质量不断跃升的体现。
20年来,工伤康复持续探索创新,人社部等部门先后两次下发关于加强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遴选京沪粤渝4省市开展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康复早期介入”、探索建立“先康复后评残”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多层次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工伤康复供给侧服务,发挥工伤保险积极功能。2023年,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工伤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今后5年工伤康复新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对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重返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
异地就医“全国一张网” 认定鉴定“只进一扇门”
今年4月1日,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启动,让数据多跑路、工伤职工不跑腿,回应工伤职工关切,切实解决工伤职工“就医垫资高、报销往返跑”问题。
搭建异地就医“全国一张网”,是我国工伤保险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工伤保险链条长、环节多、管理主体多,对工伤保险管理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工伤保险条例》实施20年来,工伤保险不断从群众需求侧出发,强化管理服务供给侧改革,优化经办流程、简化办事材料、升级信息系统,不断优化群众办事体验感。
大连工伤职工纪兴超在生产车间工作时意外触电,重度电烧伤,经抢救和后续积极治疗1年后,虽然伤情较为稳定,但陷入植物人状态。大连市工伤保险部门了解情况后,在认定、鉴定及待遇给付环节全链条提供上门服务。
“多年来,大连通过制定《工伤职工上门服务实施细则》等规定,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重度伤残工伤人员便民服务,始终关注重度伤残工伤人员,年均为近10位重度伤残职工提供上门服务,让工伤职工及亲属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关怀。”大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入推进工伤领域“放管服”改革,打造“便民化服务”温馨港湾。2018年,人社部推进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便民化服务“六件实事”,全面下放省级人社部门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初次鉴定事项,全面推进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受理事项进驻大厅,实现该事项“只进一扇门”和“一窗受理”,共清理证明事项27项,取消证明材料33项,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单位和群众办理工伤保险业务。
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按照“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的要求,全国工伤保险部门逐步实现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的信息化融合贯通,建立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纵向互联,促进经办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辅具配置机构横向互通,鼓励与法院、发改、公安、住建、交通、医保等部门在省级层面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近年来,全国工伤保险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六保”“六稳”,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积极作用,彰显担当作为。自2018年实施工伤保险阶段性降费政策至2023年年底,累计降低工伤保险费超过千亿元,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稳定企业预期、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专门政策,明确医护及相关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的纳入工伤保险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有效指导地方进一步做实做好工伤认定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医护及相关人员的工伤保障权益。
《工伤保险条例》20年历程的点点滴滴,记录时代脉动和人民福祉,映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继往开来,全国工伤保险部门将持续激发制度发展活力,在制度覆盖更公平、保障功能更积极、管理运行更规范、经办服务更暖心上下功夫,形成更加健全的“三位一体”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