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送外卖最怕下雨天路滑,摔伤了还得自己掏钱。现在不一样了,用App‘一键报案’,没几天理赔款就到账了,心里特别踏实!”谈及上月的一次意外摔伤,达达快送的骑手小蒋对新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赞不绝口。小蒋的这份“踏实感”,源于《辽宁省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在盘锦市的快速落地与精准实施。自2025年7月1日该办法全面推行以来,盘锦市积极响应省级部署,为全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约1.5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建起坚实的职业风险防护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工伤保险覆盖不足的难题。
迅速响应,将省级方案转化为“盘锦实践”
面对新就业形态中劳动关系认定难、传统工伤保险难以全面覆盖的“双难”局面,盘锦市依据省级方案,精准推动政策实现三大根本转变:
筹资模式革新:建立“平台出资、按单缴费”的创新筹资机制。具体来说,出行服务每单缴费0.01元、即时配送每单0.07元、同城货运每单0.18元。这些看似微小的金额通过平台汇总形成规模资金,精准匹配新就业形态高流动性特征,实现“小投入、大保障”,每一份订单都转化为劳动者安全的坚实基石。
保障关系重构:试点政策突破传统工伤保险对劳动关系的依赖,将保障对象定位于“劳动行为”而非“劳动身份”,实现“接单即参保、出场即生效”。这一转变消除了保障盲区,确保劳动者在每一次辛勤劳动中都能获得即时防护。
责任主体明确:明确要求平台企业承担全部缴费责任,资金直接进入辽宁省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从制度上杜绝资金挪用可能,确保每一分钱都切实用于劳动者保障。
这一系列举措,是盘锦将省级顶层设计转化为本地具体实践的生动体现,有效分摊了平台企业经营风险,初步构建了“政策引领、市场协同、企业履责、个人受益”的健康生态圈。
服务升级,让政策红利高效便捷触达劳动者
为确保国家和省级的政策红利不打折扣地惠及劳动者,盘锦市着力打造“人社部门统筹监管、商业保险机构专业经办、平台企业主动协同”的三方协作机制,并引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承办。借助其全国服务网络和理赔经验,为劳动者提供更快、更优的服务体验。
“我们专门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接到报案后快速响应、及时核查、高效支付,绝不拖延!”人保财险盘锦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平台企业App内置的“一键报案”功能,建立了事故快速响应机制,对事实清晰、材料齐全的案件力争7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让专业的保险服务成为劳动者随身的“安全管家”,大幅提升服务便捷性和体验感。
成效初显,“劳有所保”提升劳动者归属感
试点运行三个月,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截至10月底,已将美团、饿了么、达达、顺丰同城等11家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已完成职业伤害确认46起,共有19名劳动者及时获得了医疗费用、伤残津贴等各项待遇赔付。这些数字背后,是劳动者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一位外卖平台管理人员对此深有感触:“过去骑手受伤,责任认定常产生纠纷。现在,职业伤害保障成了清晰的制度安排。这既规范了我们的用工管理,分散了企业风险,也显著提升了骑手队伍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实现了劳动者与企业的双赢”。
盘锦的实践在全国新就业形态保障探索中勾勒独特篇章。其价值不在“创新”而在“效率”——虽非首批国家试点城市,却演绎"后发先至"的精准实践。当浙江、江苏等平台经济发达先行区致力于制度“广度与深度”探索时,盘锦聚焦政策落地的“速度与体验”,三个月织就覆盖1.5万人的高效保障网,生动诠释了纵非总部经济高地,只要地方政府具备高效执行力、精准政策解读力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力,同样能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惠及万千劳动者的切实福祉。
盘锦市将持续以“奔跑者”安危为己任,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密织职业伤害保障网络,让每一位劳动者在城市的脉动中,都能安心前行、梦想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