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机关建设

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工作信息2022年第25期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6日          编辑:         来源:厅行政审批处(政策法规处)

  【工作动态】

  大连市:行政文书“云”闪送人社服务再创新

  近日,为推进信息化系统深度应用,破解“送达难”,大连市人社局开发完成行政文书“云”闪送服务功能,即将工伤认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领域行政文书全部纳入电子送达范围,建立“以电子送达为主、线下集中送达为辅”的送达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政务服务信息化、数字化进程,送达工作效率有效提高。

  系统上线后,经办人员在工伤认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受理或立案环节,引导申请人(当事人)或委托诉讼代理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准确填写联系手机电话,释明并鼓励其同意接受电子送达。受送达人提供手机号码勾选同意电子送达选项的,承办人员发起电子送达任务。业务人员在电子送达平台制定电子版认定书、裁决书、调解书并加盖电子签章后形成PDF格式文书,或直接将纸质版文书转换成PDF格式文书上传至“云”端,同时向受送达人发送短信提醒。业务人员可实时通过送达平台查看送达流程,了解送达情况。受送达人进入辽事通APP“我的社保”频道下载查看后系统反馈的时间即为送达确认时间。

  行政文书电子送达方式是继窗口自取、申请邮寄、直接送达三种传统方式基础上新增加的一种便民服务途径,较传统送达方式相比,电子送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送达人通过手机可随时随地签收查看,缩短了送达周期,减少了送达成本,提高了送达效率,拓宽了送达服务途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人社系统办事服务的“速度”,也是在当前疫情防控下,实现“不见面”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人社领域电子送达系统已全面上线并进入应用阶段。

  丹东市:搭起疫情下企业与职工

  和谐劳动关系之桥

  丹东市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通过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全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一、主动作为,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指挥官”

  4月25日,受新冠疫情影响,丹东市全地区实行静态管理,各用人单位面临严峻挑战。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市人社局当日推出九类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企业群众可居家办理。为积极应对用人单位停工停产带来的连锁反应,丹东市人社局依托企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介适时发布《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劳动关系政策解答》,就劳动合同、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复工复产等疫情期间可能涉及的劳动关系方面政策作出详细解答。组织开展“丹东人社科长讲政策”活动,计划参讲业务部门负责人21人,梳理解读政策内容40余项,并根据政策更新及时调整,确保解读政策内容实时有效、准确无误。截至目前,在各类媒介发布政策解读50余条,发布科长讲政策14期,累计点击率突破10万次。

  二、悉心指导,做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讲解员”

  2022年4月中旬,东港市前阳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办理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因疫情原因,该公司资金紧张周转困难,经办人员主动建议企业可以用保险保函的形式缴纳保证金,有效盘活企业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经审批,该项目应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17.37万元,通过保险保函形式只需交保险费0.52万元,由保险公司按应缴额度承保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企业释放现金流16.85万元。

  疫情发生以来,辽宁沃华康辰药业有限公司34名员工因疫情防控需要,封闭在丹东市内,无法正常工作。5月26日,该公司向市人社局咨询因疫情原因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情况下如何支付问题。劳动关系科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相关政策,并通过微信群与被隔离职工充分民主协商后,该企业为34名居家办公的劳动者按照不同的岗位性质,量身制定的居家办公薪酬方案和绩效考核方案,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全票通过。经测算,按照方案执行后,员工居家办公薪酬最少的也可以达到1800余元,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20元。

  今年以来,全市共有6家企业享受免予储存工资保证金政策,合计26.07万元;企业使用保险保函代替工资保证金18份,为企业释放现金流2122.54万元;共为59家企业返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2866.99万元。

  【外省链接】

  四川省广元市:凝心聚力共护和谐劳动关系

  今年以来,广元市聚焦“六稳”“六保”,扎实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春风行动”,着力促就业、聚焦新业态、用心保权益,不断提升劳动关系工作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市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一、瞄准“稳就业”,创新平台丰富新内容

  深化杭州广元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联合打造国内首个东西部劳务协作数字化服务平台——“杭广共富云”。创新“云就业”,帮助2800余名广元籍农民工组织化劳务输出和返乡就业创业。

  提供就业“云招聘”。动态收集发布小时工、大龄工、临时工、技工、管理岗等9类岗位招聘信息,为325家企业“云招聘”职工2100余人。

  组织培训“云提能”。开设技能培训板块,劳动者可按需选择参与线下订单培训、线上培训课程,为1029名劳动者提供电工、焊工等培训专班课程。

  促进创业“云助力”。为460余名创业者在线提供政策咨询、人才服务、培训指导等创业服务。

  通过建立“公司+劳务专合社+用人单位+劳动者”联动机制,建立乡镇(街道)劳务合作基地65个、专业合作社142个、劳务班组4439个,吸纳入社务工劳动者19.6万人,派工25.4万余人次。全市纳入用工监测企业453家,设立用工服务专员12名、监测专员195名,帮助167家企业解决用工需求430余人。建成19个“分工厂”灵活用工590余人,开展“送岗下乡”“直播带岗”活动130余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441人。

  二、聚焦“新业态”,破解权益保障新命题

  推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与市邮政管理局召开2次联席专题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市县两级快递企业开展政策宣传会,用好参保单位QQ群、快递网点微信群等渠道靶向宣传,科学规范制定参保登记、工伤认定等全链条经办流程。4家快递企业50人实现了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

  强化工作联系,夯实工作基础。印发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扎实开展权益保障专项行动,形成由人社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深入33家企业,召开座谈会5场次,发放1000余份调查问卷,收集掌握全市范围内的新业态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及劳动者情况,专项调研报告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力保障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推进新业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统筹整合资源,新建“司机之家”“快递员驿站”等工会户外劳动者站点108个,充分利用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妈咪宝贝屋、爱心驿站、流动职工之家等,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就餐、充电、应急药物等服务项目,为女职工提供休息哺乳等特殊服务。着力提升劳动权益保障水平。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及各类专项检查活动6次,受理劳动监察投诉举报登记114件,受理新业态劳动争议仲裁案件15件,共为652名新业态劳动者追回64余万元劳动报酬。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户籍限制,全市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达20.97万人。

  拓展劳动者职业发展空间。对快递、家政、电商等新业态劳动者,组织开展职业指导、岗位对接等“一对一”就业服务3000余人次,促进23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开展快递员、电子商务师等1000人次的技能提升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

  三、围绕“保权益”,赋能监察仲裁新技能

  用活工资保证金制度。发布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工资保证金现金转办为非现金担保方式办法、工资保证金经办规程,推行工资保证金按诚信等级差异化缴存措施,构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用工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劳动保障监察”三道防线,压实用工企业主体责任。办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2084.57万元,非现金担保占比80.9%,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欠薪风险进一步降低。

  开启劳动人事争议“云调解”。创新仲裁办案方式,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新常态,通过第三方软件邀请不便出庭的双方当事人进入“线上调解室”,利用网络视频连线,“隔空”调解方案让当事人少跑路,节省当事人维权成本,便捷、及时地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成功调解1起案件。

  开展全市疑难案例研讨会。重点围绕工伤保险待遇损失、生育保险待遇损失等6个问题,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裁量标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拓宽办案思路和方法,统一思想认识、法律适用和裁量标准,不断提高案件处理效能。